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企业文化 > 文苑
当时只道是寻常
来源:天津公司 作者:格日勒 发布时间:2022年10月31日 浏览:
+ . -
  “时间从来不语,却回答了所有问题;岁月从来不言,却见证了所有真心”。阅读季羡林书中40篇短文,领略季羡林灵魂深处所隐现的用舍行藏人生态度,走进季羡林内心世界。细微之处见精神,读季老文章如见其人,百岁人生感慨万千,浓缩于文字之中,文章中讲述的许多故事感人至深。阅读文章,了解季羡林成长经历、为人处世及治学态度,从朴实的语言中,知晓季羡林学习、生活、工作中的真情实感。季羡林自己曾说,不完满才是人生。不可否认的是,能活出季羡林那样的精彩人生,又有几人?
  季羡林家境贫寒,在北京求学期间母亲过世,留下终身愧疚,没能很好的孝敬母亲。在季羡林回忆母亲的文章中,淋漓尽致表达儿子的未竟之情、未了之愿,回顾自己寄人篱下,经济不能独立,空有雄心壮志的诸多无奈。在季羡林自认为是寻常的人生经历中,让后人感受其不寻常之处太多,留给后人的启迪太多。季羡林说过,在时间面前,人人平等,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。季羡林对一些事情有着独到的见解,不自作聪明,不把别人当傻瓜,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。
  季羡林受陈寅恪推荐到北京大学任教,与胡适共事一段时间,印象深刻。季羡林作为晚辈,对胡适推崇备至。季羡林在谈到胡适的德行时说,最令人钦佩、最使人感动的是胡适先生毕生奖掖后进。“平生不解藏人善,到处逢人说项斯”。胡适教育思想与当今急功近利式教育理念大相径庭。
  季羡林70多岁时养了个小猫,取名咪咪。小猫乖巧可爱,给季羡林带来许多乐趣。后来小猫失踪,受到虐待,又回来,完全变成另个模样。一只纯洁无辜的小动物受到捶挞,季羡林爱莫能助,心里很难受。季羡林这样一个走遍天涯海角饱经沧桑的垂暮之年的老人,竟为一只小猫而失神落魄,别人难以理解,季羡林自己却与小猫相对而泣。当看到定居台湾的老友梁实秋先生,在临终前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小猫,季羡林感同身受。季羡林常说,一个人如果自认为还有一点力量、一点权威的话,应当向敌人和坏人施展,不管他们多强多大。向弱者发泄,算不上英雄汉。向霍元甲那样能折强,自然会受到世人敬佩。如果不能折强,但至少别欺弱。
  季羡林主张做真实的自己。季羡林说,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,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。季羡林自谓爱国不敢人后,即使把他烧成了灰,每一灰粒也是爱国的。季羡林确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。
  季羡林回顾二战期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的经历时,深有感触。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“毕业”这个概念,只有博士论文写成,口试通过,拿到博士学位,才算毕业。写博士论文也有一个形式上简单而实则极其严格的过程,一切决定于教授。在德国大学里,学术问题是教授说了算,院长、校长无权过问。写论文,德国人强调一个“新”字,没有新见解,就不必写文章。见解不论大小,唯新是图。否则满篇陈言,东拼西凑,尽是冷饭。季羡林费了很长时间,写了一篇相当长的论文“导言”,自我感觉良好,以为会受到教授表扬。没想到教授在季羡林“导言”上批语:“这篇导言统统不要,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,一点新东西也没有。别人要攻击你,到处都是暴露点,一点防御也没有”。德国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给季羡林留下深刻印象,影响其几十年。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,是举世闻名的。德国人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“笨”,“智可及也,笨不可及也”。中国的学术界,情况颇有不同。
  季羡林认为,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于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、承前启后的责任感。季羡林的座右铭是:“纵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惧。应尽便须尽,无复独多虑”。季羡林既走过阳关大道,也走过独木小桥。实行自己的座右铭无非是顺其自然,随遇而安,没有什么奇招。
  季羡林的女儿季婉如(1933-1992),毕业于天津大学,核工业部的高级工程师,59岁因癌症不幸去世。季羡林老年丧女,悲痛万分。
  季羡林套用宋词写过三句话形容自己的心境:“午静携侣寻野菜,黄昏抱猫向夕阳,当时只道是寻常”。季羡林晚年常梦见女儿宛如能来看望自己,小猫咪咪憨态可掬,依偎在身边。世态炎凉终,还有不炎凉者在。一丝暖意支撑着季羡林,走过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程。
  人生百味,梦幻千回。斯人已逝,风范长存。

copyright ©2020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备案号:ts13020038100013
地址: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幸福道16号 电话:0315-3220055 3220066
冀公网安备 13020802000107号 冀ICP备10010474号-1